1.我國水資源的總儲量平均每年達(。﹥|m3,但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為2340.m3/a,為世界平均值的1/4。并且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呈南多北少,東多西少的局面。
答:28000
2.全國400多個城市缺水,其中108個嚴重缺水,年缺水量達( )億m3,僅影響工業產值即達2300億元。
答:80
3.中水收集是否屬于雨水利用方式?
答:不屬于
4.目前雨水利用技術可分為以下幾大類:分散住宅的雨水收集利用中水系統;建筑群或小區集中式雨水收集利用中水系統;分散式雨水滲透系統;集中 式雨水滲透系統;屋頂花園雨水利用系統;生態小區雨水綜合利用系統(屋頂花園、中水、滲透、水景)等。上述各系統技術關鍵在于?
答:雨水的污染控制、截污和儲存。
5.現代意義上的雨水利用尤其是城市雨水的利用是從20世紀( )發展起來的。它主要是隨著城市化帶來的水資源緊缺和環境與生態問題而引起人們的重視。
答:90年代末
6.雨水屋頂花園利用系統是削弱城市暴雨徑流量、控制非點源污染和美化城市的重要途徑之一,屋頂材料中,關鍵是植物和上層土壤的選擇。上層土壤應選擇孔隙率高、密度小、耐沖刷、可供植物生長的潔凈天然或人工材料,以下幾種材料中,在德國不常用的是哪一種?
答:石灰石
7.在雨水滲透設施的選址要求中,強調滲透表面距最高地下水位或不透水巖層( )以上,這是為了保證有一定土壤厚度以凈化徑流,是控制地下水污染的一種措施。
答:1.2m
8.哪一個對城市雨水利用方案的決策影響最大?
答:水量平衡分析
9.雨水通過埋設于地下的多孔管材向四周土壤層滲透,其主要優點是占地面積少,管材四周填充粒徑20~30㎜的碎石或其他多孔材料,有較好的調儲能力。一般要求土壤的滲透系數明顯大于( )m/s,距地下水位要有一定厚度的保護土層。
答:10-6
10.不會造成雨水徑流污染的是?
答:合流制排水系統的溢流
11、徑流沖刷導致污染問題加重了城市河湖水系的負擔,您認為哪種徑流所帶來的污染最為嚴重?
答:道路徑流
12、您認為哪種徑流所帶來的污染可能較輕?
答:綠地徑流
13、哪一種條件下比較適合雨水的收集利用?
答:降雨量大而且均勻
14、哪一種條件下比較適合雨水的滲透利用?
答:綠化率高且地質以砂性土為主
15、根據徑流形成的規律,城市發展引起的不透水地面比例增加,直接的結果就是暴雨形成徑流的峰值增大,出現時間提前,你認為它會給城市帶來的影響包括哪些?
答:市現有排水能力無法消納,導致城區部分地區形成內澇
16、控制徑流污染主要包括三種途徑,他們分別是源頭控制、匯的治理及末端治理,在以下所列的治理方法中,哪些屬于源頭控制?
答:改善大氣質量,選用污染物較少的屋面材質,增加城市綠化率
17、控制徑流污染主要包括三種途徑,他們分別是源頭控制、匯的治理及末端治理,在以下所列的治理方法中,哪些屬于匯的治理?
答:改進現有的排水體系
18、控制徑流污染主要包括三種途徑,他們分別是源頭控制、匯的治理及末端治理,在以下所列的治理方法中,哪些屬于末端治理?
答:恢復河湖水系中水生植物
19、雨水利用的直接效益是多方面的,通過城市雨水的收集、凈化,處理后達標的雨水可以進行回用,您認為雨水可用于
答:洗車,澆灌綠地,噴灑道路,沖洗廁所,景觀用水,地下水回灌,飲用
20、與傳統的雨水盡快排除至城市水體的排放方式相比,雨水利用的優點在于?
答:減輕下游地區的防洪負擔和污染負荷 ,節省了建造排水管網和處理體系的費用 ,減少了污水處理廠的容量成本
21、與中水相比,您認為雨水利用具有哪些特點?
答:優點是有機污染物含量少,可生化性低,適宜用物理方法進行處理,缺點是水量不穩定,受季節影響大
22、雨水利用除了有直接的效益之外,還具有廣泛的間接效益,您認為它們是?
答: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提高地下水位,減少地面下沉
23、利用土壤和植物進行水質處理是部分雨水利用設施的特色。如果把綠地從凸式改成下凹式,就可以起到多重作用,您認為它們包括哪些?
答:增加雨水下滲可以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下凹部分可以調蓄雨水
24、現在國內雨水收集的政策情況如何
答:國內現在開始逐步重視雨水收集,許多城市地區已經出臺了相關規定,鼓勵督促小區廠房等建筑使用雨水收集系統,江蘇省內南京、揚州、無錫等城市都出臺了硬性規定,要求推廣使用雨水收集。
25、初期雨水的棄流量為多少
答:參照《建筑與小區雨水利用工程技術規范》,采用2-3mm徑流厚度作為屋面初期雨水棄流厚度,5-7mm徑流厚度作為地面初期雨水棄流厚度。
26、初期雨水的氣流方式有哪些
答:容積法棄流、小管棄流、機械棄流等。
27、雨水收集系統的大致概念
答:雨水收集系統,完整的說應該叫做“雨水收集與利用系統”,是指收集、利用建筑物屋頂及道路、廣場等硬化地表匯集的降雨徑流,經收集——輸水——凈水——儲存等渠道積蓄、利用雨水,為綠化、景觀水體、洗滌及地下水源提供雨水補給,以達到綜合利用雨水資源和節約用水的目的。